跳到主要內容
:::

教育百科logo

::: 諾丁斯(N. Noddings)的關懷倫理學 - 教育百科
(N. Noddings)
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
基本資料
英文: Nel Noddings´ ethics of care
作者: 簡成熙
日期: 2012年10月
出處: 教育大辭書
辭書內容
名詞解釋:
  諾丁斯(1929 - )本是國小及高中數學教師,在Standford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,致力於教育理論及哲學的研究,1977年至1998年一直在Standford任教。1984年的著作,與心理學家C. Gilligan共同構築了關懷倫理學。不僅在哲學、倫理學上,使女性主義的訴求高唱入雲,也重構了西方自啟蒙以降以理性為主導的勢力。諾丁斯更在Educating Moral People(2000)一書,完整的提出其道德教育訴求。總之,諾丁斯的關懷倫理在女性主義、倫理學及道德教育上,都有非常深遠的影響。   重視情感、同理、慈悲的倫理系統在西方並不陌生。基督教之傳統、休謨(D. Hume, 1711-1776)、亞當斯密(A. Smith, 1723-1790)等都有相當的說明。M. Mayeroff更著有On Caring(1971)一書。不過,二十世紀以降,從哲學、倫理學的層次上,則公認諾丁斯最具有原創性之貢獻。諾丁斯從存在主義中看出人與他人(世界)是處在一「關係」的情境中,她也從母職角色中,認為「關懷」是一種自然發生的情感關係,這種類似現象學或從經驗中的體察,確有別於啟蒙以降以康德(I. Kant, 1724-1804)為首的學者重視從經驗、情感的世界中,抽離出不涉及利害的倫理原則。簡而言之,關懷倫理認為自我與外在世界緊密相聯(有別於康德以降重視自我與外在的隔離);關懷倫理重視從具體的個人情境到抽象的他人考量(康德以降則重視普遍化法則、尊敬他人到具體情境的指引)。關懷倫理1980年代以降,是以女性倫理學作為訴求,但近年來,則超越了性別論辯的層次,成為倫理學重要的一環,並以此重構許多政治、社會秩序。   諾丁的關懷倫理學著重的是關懷者(The carer)以開放的態度,表達對「被關懷者」(cared for)的情感,這之間涉及關懷者的「全神關注」(engrossment)與「設身處地」(displacement)。更重要的是,關懷者不能只在乎自己的作為或付出,更要有來自關懷者的反應。在關懷的過程中,最先是來自面對面的熟識之人(caring for),而後普及遠方的眾人(caring about),而後者正是所謂正義感的基礎。諾丁斯甚至於從關懷出發,不僅及於人對人、人對物,甚至於人對制度、知識理念等建構出以關懷為本的課程規畫。   關懷倫理學提出後,當然也引起了許多的質疑。最大的疑慮,反而是來自一些性別意涵的挑戰,諸如女性是否一定傾向於關懷倫理?尤有進者,關懷倫理是否反而陷入某種本質論,從而複製了女性的刻板印象?整體而言,諾丁斯的關懷倫理並不堅持關懷附屬於女性,她也期待不要把關懷視為一種傳統美德(在此與德行倫理學也有論戰),在Staring at Home: Caring and Social Polity ( 2002 ), Happiness and Education ( 2003 )等書中,藉著把關懷從家庭、學校擴展到社區,從而將關懷倫理帶入到公共實踐中。
  諾丁斯雖已退休,但仍積極參與各種活動,主編多本著作,使關懷倫理的理念座落在全球化的視野中,至今仍方興未艾。簡成熙(2000)正義倫理與關懷倫理的論辯:女性倫理學的積極意義。教育資料集刊,25,185-212。
參考資料:
簡成熙(2000)正義倫理與關懷倫理的論辯:女性倫理學的積極意義。教育資料集刊,25,185-212。
資料來源: 國家教育研究院_諾丁斯(N. Noddings)的關懷倫理學
授權資訊: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」釋出